月亮教堂 月亮是太阳自建的教堂 ——题记 一.初起 暑假两个月,说是两个月,其实是八个月。八个月的时间,待在家里,可能是十五岁之后,第一次在家生活这么久。曾今听说过一句话:“当踏上列车的那一刻,我便知道,从此故乡只有冬夏,没有春秋了。”。其实岂止是没有春秋,其实我们对四季的概念已经缺失了,最可怖的是,我们没有了对大自然的兴趣。在城市的繁华里迷失,变成了没有根的人。而或许从某些方面,我们应该感谢这八个月给我们带来的曾经被剥夺了的感受自然的权利。 暑假的学习,是我一直逃避的学习——与家人相处的学习,与自然相拥的学习。我开始寻找方向——真正的方向,东南西北的方向。哪里是南边,那里是北边,太阳从哪里升起,又从哪里落下,月亮何时升起,何时落下,而这一切又是为什么?确切的说,我开始思考,真正的为自己而思考,我开始感受,感受我内心深处的感受。 或许有些好笑,太阳从哪里升起还需要观察吗?我的回答是,需要。“太阳从东边升起”仅仅是七个字,七个轻的不能再轻的字。而感受,才是我们真正能够得到的东西。当你在太阳未曾升起之前,感受那清寂的残云;当你绕过盘折山路,去等候太阳洒下第一缕微光;当你对着漫天云彩,自然的吼出一声时;你会知道,一切都不一样。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变得一切都知道,只是不知道为何要知道。古人观察,总结,给我们留下了二十四节气,只是在我们这儿,变成一首短短的节气歌,只是为了应付可能的考试。“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怕的是,乘凉的人已经忘了树的存在。 二.感受 学了建筑三年,我们得到了一些启蒙,只是在自然面前,这一切都微乎其微。站在黑夜的微风里,月亮只是高高的站在上空,望着世间。它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如苏轼的词:“月有阴晴圆缺”一般,月亮每天追随着太阳的脚步,东升西落,只是月亮如同孩子一般懒惰、健忘。每月初一,它早早起床跟随太阳,只是懒惰的它每天越起越晚,到了十五,等它睁开眼睛,太阳已经从西边落下。他只能怒目圆睁,变出一副生气的胖脸出来。接着越来越憔悴,瘦成一把弯刀,起得越起越晚,不愿与白天的人们相见。直到在次月初一再次遇见太阳,他便再次炸呼呼跟着太阳。如此循环往复。 我常常望着月亮发呆,为他思索,他究竟为何如此孜孜不倦的追寻,为何如此阴晴圆缺……慢慢我体会到,其实这一切疑问,都在被世代的工匠思索,被每一个中国百姓所挂念。当帕提农神庙在苦心钻研比例时,中国匠人在研究日月;当万神庙的人们在追寻宏伟时,中国古人在研究泥与木的神话。西方试图不断寻找自然的奥秘,而中国,在不断的寻求天地的平衡,感受自然的魅力。西方人不断的建造,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而中国似乎觉得,月亮便是太阳自建的教堂,我们需要做的,便是拥抱日月。感受风与阳光,顺势将建筑坐北朝南。拥抱太阳,将建筑的檐角微微上扬。左祖右社,去寻找天地之间的平衡。 三.感性的败退 如果说,西方建筑是不断追寻理性与宏大,那么东方建筑便是不停探索感性与平衡。层层叠叠的斗拱,蕴含着人们对上天的无限向往。出挑的屋檐里,有人们对阴与阳的探寻。木与泥的世界里,饱含人们对自然的好奇与尊敬。中国古建筑里,一直都含有中国人民对自然的追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是不知何时,当西方的炮火闯进,当资本的力量开始沸腾,中国建筑,如同一个害羞的农村姑娘,默默的站在了舞台的幕布后方。现代主义抓住战后人民的心,开始在世界肆意掠夺。人们被混凝土森林包围,被数不清的欲望包围。并开始朝向自然叫嚣。人们对自然失去了兴趣,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只是他们不知道,在自然面前,人类有多么渺。嗝床豢耙换。一只蝙蝠就可以让世界瘫痪,一阵雨,便可以让人类失去家园。 人们得到了科学,失去了信仰,上帝死后,世界如何运行,我们又为何而存在?在科学的洪流里,人们不仅失去了与自然的联系,甚至失去了人类本身。人类越发独立,越发愤怒。机器在许多方面超越了人类,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又在哪里? 四.感性世界 “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下午3时32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去……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精确地认定现代主义建筑的死期,它是被猛烈一击后死去的。许多人不曾注意到这一事件,也无人为之出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突然死亡的说法失实。”现代主义死亡之后,后现代主义站上舞台。高技派、白色派、新地域主义、结构主义、极简主义等等主义交织在一起,崇尚感性之伟大,而中国的建筑却一直在迷失,迷失于现代主义的教条之中,迷失在精美的绘画里。人们仿佛还是不能从阵痛中走出,不能从自卑里醒来。我们忘记了自己,忘记了中国建筑曾经有过的辉煌,转而不断地去学习,去效仿。最重要的是,我们忘了怎么样去生活,怎样与自然相处。在混凝土森林里,是否还有人抬头仰望月亮。在繁华的商业街里,没有人去享受阳光。我们拥有了华丽的钟表,却没有了日晷的浪漫。一切都仿佛高尚起来,我们拥有手机,拥有无穷多的信息,只是我们再也不再对他们感兴趣。我们可以看见千里之外的人,只是我们忘记如何使用眼睛去看。我们的一个行为变得十分复杂,复杂得好像不是我们自己发出的一般。人类背过身去哭泣,却找不到母亲的怀抱。 失去信仰,如同失去母亲的小孩,遇到痛苦,也不会哭泣,泪水都流进了心里,而这一切将会变得难以治愈。 五.重拾感性 我们应该如何重新找回自己?我认为建筑应该重拾他从古至今的责任,虽然建筑师在中国古代并不受重视,但是,毋庸置疑,建筑对古人有着难以替代的影响。中国今后的建筑,是否应该持着一颗以人为本的心,去探索与自然的边界,去寻找自然的美?而这一切,应该从重拾感性说起。 重拾感性,不是效仿古人的成就,而是学习古人对待自然的精神。苏子曾云“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弥唤,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重拾人之本能,感受人自身的力量,不被科技的力量迷失双手,我们要做的就是明白我们是谁。不妄自菲薄也不过分自大。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去感受到自然的美,开始对生活充满兴趣,开始相信人生,相信自己。我们明白什么是属于自己的,那么我们才能够为创造出真正好的东西,而这个“好”,是人们明白什么重要之后才能产生的东西。 谷崎润一郎曾说,性感是压抑的本能。而我觉得,感性首先则需要了解自己的本能。只有一颗平静的心,才有可能去明白自然的美,才有可能感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也才可能知晓自己的本能。 六.拥有自信 库布里克在电影《太空漫游2001》中描绘了太空飞船中的样子,而后世的飞船也如他所想一般。不可否认库布里克拥有非常人一般的见识与能力,但是,后世的飞船是否有抄袭他的可能性了?他国想象出来的飞船自然带有属于他国自己文化的色彩,如果中国也只是照样模仿,那我们又何谈自信了?我认为,自信的首要便是敢于比较,为什么中国不能造出属于中国的飞船,为什么全世界的飞船都要是一个颜色?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自信。不可否认,我们在科技方面与大国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在所有方面都去模仿,一味的模仿,只会让国人失去对自己的文化自信。学习固然会让加快我们强大的步伐,但是,如果一味的模仿,不敢去与他人比较,变成了一个没有自己的人,那拥有再强健的躯体,也改变不了懦弱的灵魂。 一味模仿可能是一种理性,而我们可能在文化方面过于理性了。变得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西方文化固然有他的先进之处,但是东方文化也不容小觑。我们应该体会到差异,并勇敢表达,或许会被人认为是偏见,会被认为是狭隘,但是,正如许知远所说,我们正是带着偏见看这个世界,如果我们没有偏见,那我们对这个世界也就没有看法。 或许国人向来不爱比较,偏向保守。但是当全球化让世界变成一团漩涡的时候,我们有义务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为吞噬他人,只为保住自己的声音。 最后,我想用顾城的诗结尾:“一切都明明白白,但我们仍匆匆错过,因为你相信命运,我怀疑生活。” |